当前位置 首页 恐怖片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类型:恐怖片德国1920

主演:维尔纳·克劳斯,康拉德·韦特,弗里德里希·费赫尔

导演:罗伯特·维内

飘雪云2

飘雪云1

剧情介绍

德国小镇,面目凶狠可怕、“狰狞面目”的卡里加里博士(沃纳·克劳斯WernerKrauss饰)终于获准表演催眠术。大学生弗朗西斯(弗里德里希·费赫尔FriedrichFeher饰)和艾伦(汉斯·海因里希HansHeinrichvonTwardowski饰)也来观看。疯狂的卡里加里博士向众人展示他是如何催眠和控制他的搭档凯撒(康拉德·韦特ConradVeidt饰),并向众人宣布:凯撒可以回答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好奇的艾伦问道:我能活多久?病态的凯撒回答:活到明天凌晨。弗朗西斯并不相信,可艾伦却是满脸惊恐。随之,艾伦真的被杀害了。弗朗西斯把消息告诉了好朋友珍妮(丽尔·达戈沃LilDagover饰)和她的医生父亲。他们展开了多方追捕,可惊人的秘密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本片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得最多的影片之一,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路边标志里数的碑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作。影片以其怪诞的表现主义风格,变成以后西方恐怖片为之效仿的鼻祖。1958年本片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由26个国家117位电影史家评选为“世界电影12佳作”的第12名。

即便在上映100年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仍然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怪诞感。它所有的背景包括光线效果都是画出来,那些充满不规则图形的歪斜怪异的建筑成为“风格化场景”的极致,在以后的电影中似乎再也没有人敢再次这样大胆地全盘使用。 以1920年2月上映的这部电影为开端,一直到1927年的《大都会》,德国电影以“表现主义”的标签被世界电影史铭记。或许“扭曲”一词多少可以概括对表现主义电影的观感,还要加个形容词“极端”——极端的扭曲。 场景画面、人物造型(特别是反派,如疯狂博士,丑陋的外表暗示他们灵魂的扭曲)、演员表演(夸张的表情与痉挛的动作),甚至题材设定(吸血鬼来袭、梦游者凶杀、未来社会机器人),都明摆着要告诉观众一件事:不要把电影当做对现实的再现或模仿,你看到的扭曲其实是更为内在的真实。 表现与再现作为艺术创作中一对矛盾由来已久。然而,在自然被赋予上帝创造的奥秘色彩的时代,“艺术模仿自然”背后的“再现”观念并不是现在认为的简单复制。然而在自然褪去神秘色彩、连人类社会乃至人的精神意识也开始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时代,“表现”的革命意义也不像今天认为的那样肤浅。再现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古已有之,但作为美学范畴的“表现论”却晚到克罗齐才被鲜明地提出,他主张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后来的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一种先于逻辑判断的富有想象力的表现。到了凯雷特,直接就说美是情感的表现。美学理论的命运往往如此,越来越醒目也越来越狭窄。 但表现主义作为一场艺术运动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最早出现在绘画领域,著名的代表有康定斯基,之后扩展到文学、戏剧乃至音乐领域,卡夫卡、斯特林堡、勋伯格等,都被认为与这场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主义电影出现时,这种艺术风格早已为人熟知,所以当电影笼罩着怪诞的色彩和扭曲的镜头,着力表现人物内心的激情、感觉乃至梦境、幻觉和潜意识时,那些对时代艺术潮流敏感的观众,也许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感到多么震惊,至少他们在戏剧舞台上早已经见识过类似的劲爆而疯狂的表现。 为了表现内在真实,特意制造外在的不真实,把日常思维的“眼见为实”,变为影像世界的“眼见为虚”,这种创作理念其实不是表现主义运动的专利,然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虽然时间上晚出,却可能是对这种理念表现欲望最强烈的实践。它当然不只是电影艺术上的自身发展,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在《世界电影史》中,详细介绍了一战后德国政府对电影工业的保护支持政策,以及德国的通货膨胀把人们推向电影消费的历史。离开早已风靡欧洲的表现主义运动和德国战后这个具体背景,仅仅去膜拜茂瑙、弗里茨•朗、卡尔•梅育的“创新”,无疑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不过电影既然是二十世纪的新生艺术形式,在表现主义的“表现”上,自有它的独到之处。《大都会》中满屏眨动的眼睛,《诺斯费拉图》中吸血鬼的阴影,都是经典的艺术瞬间。而最早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也是表现主义电影“场面调度”的典范,它强调单个镜头的构图,人物与背景高度融合,比如那个为电影史学者津津乐道的梦游者贴墙而走的镜头,有心的观众在电影缓慢的叙事节奏中不难发现这些画面呈现的交融效果。默片时代的电影,字幕不仅可以提示剧情,而且可以放缓电影时间的进度,加上只有背景音乐而无人声对话,因而观众的注意力可以更加聚焦在视觉,进而充分体会活动影像的细节呈现,虽然不如观看绘画时可以驻足长留,但比起今天展示类似题材的电影形式,默片似乎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视觉残留。哪怕在表现主义退潮后,这种对单个镜头的构图感的重视仍然不难发现。 其实,事后分析与当事人的直观感受未必一致,普通观众或许并不那么留意电影画面中的细节,他们更可能只会得到一种模糊的心理印象。我就是这样的观众,第一遍观看时,哪里会注意到镜头中体现的那些微妙的场面调度?比如,我根本没有发现《诺斯费拉图》中吸血鬼的驼背与四个拱道嵌套的布景的并置;如果不是学习《电影的秘密》,也根本不知道《大都会》中那个宏大的未来体育馆,是用“舒夫坦合成法”(镜子接戏法)拍摄的视觉特效。 表现主义电影衰落的原因很多,但其中肯定少不了观众的视觉疲劳。20世纪的艺术“不创新毋宁死”,吸引眼球是不变的追求——尽管未必是刻意的。但有时候以学者的眼光去看电影也很没意思,有的学者觉得好莱坞电影的套路是对普通人情感反应的操控,于是该笑时偏偏不笑,从而获得一种反对操控的优越感。其实不至于那么严重,普通观众未必都是傻子,在电影的幻觉中宣泄一下,不代表无脑。 还是回到最简单的问题,不管影片名头多大或多小,你喜欢看就好,看过后知道“眼见为虚”和“眼见为实”的吊诡关系就好。如果看电影是为了写论文,那就多看几遍。如果想显得与众不同或品味不凡,也没什么——你自己相信就好:好好表现!

猜你喜欢

  • 正片

    艾米利亚的孩子

  • 正片

    地狱折磨

  • HD

    食人神之山

  • 第12集完结

    海德

  • HD

    死亡玛丽

  • HD

    僵尸古刹

  • HD

    尸咒

  • HD

    恶魔惩罚者

Copyright © 2022-2023 飘雪影院 www.tvb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