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战争片 《一九四四》

一九四四

类型:战争片爱沙尼亚 / 芬兰2015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

导演:埃尔莫·纽加农

飘雪云2

飘雪云1

剧情介绍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其命运是最为悲惨的了。如果遇到穷兵黩武的恶邻,那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就犹如处在两个巨大的磨盘之中,根本无法掌控,只能随着身边庞然大物的不断较劲,遭遇着连续的碾压。
世界上这样的小国很多,波罗的海沿岸三小国即是如是。他们处于两大强势文明之间,从十二世纪起,从抵抗普鲁士强权而成型自己的文化,到俄罗斯沙皇帝国的崛起,这三个波罗的海之旁的国家,即在德意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挤压之中。从语言、文化到宗教,都打上了这两种文化的深深烙印。沙皇靠武力将这几个国家收入囊中,苏维埃革命之后,刚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则又将他们割让给了德国,并最终让他们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1940年,根据德苏之间的秘密协定,苏联入侵这三国,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则又重新占领这三国。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当德军进入这三个小国时,当地的人民是将他们当成了解放者来欢迎的。当德军在苏联失利,苏军反攻之时,又在这三国展开了激战。由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小的爱沙尼亚,在去年所拍摄的影片《1944》,就是描写的这一段历史。
这部影片投资并不大,只有区区的150万欧元,远比中国的大多数影片少。不过,却并不妨碍影片对于宏大场面的表现,战争的场景拍得相当出色,对于历史的把握很有水准,人物的刻画也颇具特色。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电影在开始时就以字幕告诉观众,在1940年苏联入侵爱沙尼亚之后,他们征召了5万多名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在德国侵入爱沙尼亚后,又有7万多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军,德军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逆转,苏进德退,苏德两军又在爱沙尼亚对垒,而站在对垒第一线的,则差不多都是爱沙尼亚人。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爱沙尼亚共有二十二万人战死,占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影片一开始,即是从爱沙尼亚党卫军的角度,切入这场战争的。1944年,已经是二战的后期。经过几年残酷的厮杀,战争的胜负其实已见端倪。曾经铁蹄践踏气吞万里如虎的德军,早已是气势不在。电影中的爱沙尼亚党卫师的军人们,也只能是躲在战壕之中,反击着苏军的进攻。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年龄不大的士兵,大多是志愿加入这支军队的。他们对于希特勒并不感兴趣,影片中也有他们戏弄希魔照片的镜头。他们加入德军,只不过是将德军视为爱沙尼亚的解放者,他们只是想借助德军的力量,对付来自东边的红色猛兽。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从影片中这群德军士兵的言谈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于身为德国党卫军有什么羞耻,他们只是觉得这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来自西边的威胁远远小于东边,他们只是不断地提到,成千上万个红色分子就要过来了。这才是他们最为担忧的,尽管爱沙尼亚苏维埃政权的存续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已经足够令他们记忆深刻了。这些年龄并不大的士兵们作战非常的勇敢,且有着自己的准则。影片中的德军视角,让观众了解到了爱沙尼亚战局中的复杂性。
影片的另一个视角,则是来自于苏军。这支苏军也是由爱沙尼亚人所组成,但装备和军纪与德军相比,就有着明显的差距了。前半部分露面,只是在战场上,基本上只是作为德军的靶子。后半部分甫一出场,即是一场遭遇战。但这场遭遇战刚一打响,即因双方听到了对方的口音而停战。毕竟皆是同胞,没必要为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却遭到了这支红军部队政委的质疑,认为这些爱沙尼亚的战士对法西斯心慈手软。尽管这个政委自己亦是爱沙尼亚人,亦在抱怨着苏联人对爱沙尼亚人有偏见,让自己升迁受阻。他的面孔没有任何的表情,对于任何的可疑之事都毫不留情。他在军队里发展了很多秘密的眼线,替他收集士兵甚至军官的不满情绪。
这是一个既僵化也颇为矛盾的人物,代表着西方对于苏联红军中这类人物的普遍观感。在二战期间,希特勒曾下令,对于被俘的红军政委,不享有战俘的待遇,抓到后一律枪决。他们认为军队中的这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既宣传着红色的思想,又胁迫着士兵们实施违反人性的行动,因此算是罪大恶极。有趣的是,在二战中除苏联之外,纳粹其实也设置有党卫军,护卫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军队。后来,一律枪决受俘政委的规定,受到了德国前线官兵的抵制,也就取消了。不过,电影中的这位政委,却因为逼着自己的手下枪杀几个德军,而被自己的手下开枪打死。这几个半大小子皆为爱沙尼亚人,他们从战败的德军中逃了出来,并且已向苏军投降。政委枪决了拒绝向这几个孩子开枪的战士,引起了众怒。
最后的战局是以苏联军队取得了1944纳尔瓦战役的胜利,并且顺利地挺进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而告终。对于参加德军的那些爱沙尼亚人来说,他们当然充满了沮丧。他们的同伴大多战死,亲人们也不知所终。即使活下来,但作为战败的一方,后面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们相当清楚。参加红军这一方的爱沙尼亚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他们也高兴不起来。代替德军占领自己祖国的,是战前祖国欲拚死抵抗的苏军。苏联对于爱沙尼亚那一年的统治,给太多的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那种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有触及。1944年战争的结果,对于所有的爱沙尼亚人来说,是没有胜利的感觉的。
我们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二战的胜利即是故事的终结。而对于东欧的很多国家来说,这仅仅是新的苦难的开始。这种苦难的程度,并不亚于战争所造成的痛苦。东欧近年来也逐渐拍摄了此方面的影片,反映着当时东欧人民那种彷徨而无助的心情。其中波兰所拍摄的《罗莎的命运》,所讲述的故事最为悲惨。身处在战后苏联与西欧阵营之间的东欧,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不断地被政治所碾压。随着苏联红军坦克所带入他们国土的,不仅是历史上对于东边这个大帝国的旧恨,还有一种让他们恐怖的制度,而这种制度会在他们身上进行四十五年的试验,并且将这些本来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挡在了一道厚厚的铁幕后面。
爱沙尼亚亦是如此。后来的历史很快就验证了爱沙尼亚人当时的担忧。二战之后,爱沙尼亚失去了独立的地位,重新变成了苏联的加盟国。斯大林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其实对于整个波罗的海三国都一样)在战争中与德国合作,在战后许多年对爱沙尼亚人进行了残酷的大清洗,很多人为此丧命或者被投入监狱。为了防止他们的再度反抗,并将很多家庭强制搬迁到了苏联的西伯利亚寒荒地区,同时又迁入了很多的俄罗斯人。这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最为心痛的一段历史,他们不仅失去了独立,而且失去了家园,同时个人彻底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一种新兴制度的试验品与牺牲品。因此,当1989年条件成熟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坚决脱离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坚定地向西转。
不过,他们真的能够摆脱被碾压的这种历史宿命,能够在大国的夹缝之中自由存在吗?从目前的政治格局来看,恐怕还是相当艰难。

猜你喜欢

  • 正片

    魔鬼旅

  • DVD

    陕北牧歌

  • 更新1

    冰雪勇士2:空..

  • 正片

    列宁格勒

  • 正片

    高原激战

  • 更新1(超清720P)

    辛德勒的名单

  • 更新1

    坦克大决战

  • 更新1(超清)

    一九四四

Copyright © 2022-2023 飘雪影院 www.tvb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