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战争片 《金刚川》

金刚川

类型:战争片中国大陆2020

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邱天,周思羽,刘显达,石昊正

导演:管虎,郭帆,路阳

飘雪云2

飘雪云1

剧情介绍

以三个视点讲述一个故事: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再度修好……一个屹立不倒、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连城易脆

开宗明义,电影《金刚川》虽然取材自抗美援朝战争,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一个原创故事,因此希望读者明白电影并没有非常严格且一一对应的事件原型和人物原型

不建议进行死板地硬套!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电影中的故事原型可能取材自发生在1953年5月20日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在金刚川英勇架桥的事迹。但是电影为了紧扣朝鲜战争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转折点作为背景,把叙事时间起点设定在了1953年7月12日,第二天金城战役就爆发了。

也就是说电影中取材的故事是发生在5月份的,但是为了将金城战役作为发生背景,所以改编到了7月份,另外人物应该并非完全参照原型进行塑造,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和改编。

这才导致映前网络上出现了电影背景到底是夏季反击战役第一、二阶段还是第三阶段(金城战役)的争议。

所以,电影是做了比较大幅度的改编和处理的,这个必须要先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纠结和口舌之争。不过这与《金刚川》的可看性并不冲突。

下面我将具体以多个层面分别梳理电影所涉及的各个背景内容,因个人知识面的局限,可能也会有不少疏漏或者错误,欢迎读者留言纠正,但是希望大家抱着理性讨论的态度,而不是沦为无意义的情绪化喷骂。

一、人物原型介绍

二、金刚川地理位置介绍

三、片中涉及主要武器介绍

四、片中背景金城战役介绍

一、人物原型介绍

想必很多人在电影上映前就已经根据一些关键词检索过不少历史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根据电影剧情梗概和预告片的内容推测故事原型可能是【张振智】

因此各个平台的各个媒体包括自媒体都撰写了不少推介《金刚川》的文章,其中都不免提及了工兵连造桥的原型人物——张振智,大家会发现这些内容高度雷同,展现的人物及战斗信息甚至可以说完全一样,这是因为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互相搬运所致,同时都参考了同一个信源,而这个信源也几乎是简中互联网上关于张振智介绍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了。

不少自媒体在转载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描述和理解,反而出现了一些错误,所以我这里不再赘述,直接贴出该信源链接及采访截图供大家参考。

解放军报《抗美援朝"工兵英雄"张振智》:

http://mil.cnr.cn/ztl/zgrmzyjrc/jlkmyc/201010/t20101024_507214562.html

这里再简单拎一些张振智的基本信息:

姓名:张振智

籍贯:江苏省东海县

生卒年:1922年-2000年

职务:工兵第10团第3连连长

入朝参战时间:1951年1月28日-1953年10月5日

参加战役:第五次战役、夏季防御战役、金城反击战等

主要荣誉:3次一等功,志愿军二级模范,“工兵英雄”荣誉称号等

英勇事迹:带领战士在金刚川岩里渡口处架设了一座载重桥保证了补给线

网站抗美援朝纪念馆二级英雄列表中就能找到【张振智】的名字:

http://www.kmycjng.com/list?cid=151

另外上述解放军报的采访中提及张振智也是电影《铁血大动脉》的原型之一:

该片主要反映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人民军协同,为抵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三八线”以北交通运输线实施大规模持续战略性轰炸,保障交通运输而进行的斗争。一般称之为【反绞杀战】

一开始大家都猜测饰演张振智这个原型人物的应该是吴京或者张译,但是根据人物海报及预告片的内容判断,负责架桥的其实是由魏晨饰演的角色。

因为魏晨在人物海报中被定义为工兵连连长,而吴京和张译其实是炮兵班的战士,主要任务不是架桥,而是护桥。当然看了正片以后就自然不会有任何疑惑了,会很明确。

另外也会发现魏晨的戏份其实并不吃重,电影更多体现的是怎么坚强地把桥在敌人疯狂轰炸中保护下来。

那会儿的志愿军后勤保障的设备和条件都非常有限,真的只能是肩抗手拉,硬生生在敌人的轰炸下搭起这道生命的桥梁:

而如今的解放军战士就不用这么艰苦了,咱们有了非常先进的渡河设施,现在过河或者造桥是这样子的,不得不感叹真是今非昔比呀!基建狂魔本色尽显:

二、金刚川地理位置介绍

片名既然叫金刚川,自然得搞清楚金刚川在哪里?

我们先看谷歌地图:

显然红线框定的范围太大,上图只是先有个大约的概念,也就是大体南北在朝鲜一侧,东西靠东部沿海一侧,附近有金刚山、北汉江等。

具体金刚川的位置我们可以参考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金城战役)的经过要图

该图来源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史》2011版一书附图22。

来,睁大眼睛,能不能在图中找到【金刚川】?

可能大多数朋友很难快速在图中找到准确位置,下面给你看局部图片:

看到了吧,金刚川在图片的右上角,而原型人物二级英雄模范张振智架桥的英勇事迹则发生在图中箭头尾部的【岩里】,在那边开设了渡口,奋战7天7夜,架起了一座重载桥。

那我额外加的箭头表示什么含义呢?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刚川所在的位置其实距离【金城战役】的前线挺远的,看上面一张完整的经过要图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它的重要性和受敌威胁在金城战役中其实没有那么大,反而是更靠近前线的北汉江更加重要。

因此还是本文一开头就强调的那样,电影其实做了较大幅度的改编,只是对真实历史进行了取材,而不是死板机械地还原。

那么在现实中金刚川岩里桥主要在哪场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了呢?

根据1953年5月20日这个时间节点可以判断,主要发生在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一次进攻和第二次进攻期间。也就是5月13日-6月24日之间。目的是保障进攻方形山的战斗,后改为打击东线的韩军,也就是攻克883.7阵地,在上图中也能找到这个阵地的大致位置,在图示的小红框处。

显然883.7阵地离金刚川和岩里桥显然更近,才是其发挥作用的主战场。

这里附上60军军长张祖谅下达的《反击883.7高地战斗基本命令》:

于是不少人前期指出电影《金刚川》在前期宣传中称故事背景是【金城战役】是错误的,其实是因为电影进行了“嫁接”,把本来发生在5-6月的故事往后移了,放到了7月份,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紧紧扣住金城战役这个大背景,所以并非是错误,因为这部电影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艺术化改编。

那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金城战役作为大背景呢?显然这场战役有着非同凡响的巨大意义,下面也会就这场战役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是在介绍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下敌对双方主要武器的情况。

三、片中涉及主要武器介绍

①美国F-4U夜间改进型战斗机及B-26轰炸机、B29轰炸机

估计不少人对预告片中看到美军战斗机空袭志愿军用机炮把战士的身体直接打碎那段印象很深刻吧,确实非常血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这里要强调的是电影的表现并不夸张,正常情况下机炮的威力相对于血肉之躯来说确实是太大了,被击中后变成碎块是很正常的。

而片中这架战斗机正是美军当年的F-4U夜间改进型战斗机,它大概长这个模样,也成为了片中志愿军战士的主要麻烦制造者:

片中提及的另外一款轰炸机则是B-26轰炸机,大概长这幅模样:

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马丁公司研制的一种中型螺旋桨发动机轰炸机,绰号——劫掠者,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大吉利的外号——寡妇制造者,因为坠毁比例过大

而最后那款庞然大物自然就是B-29轰炸机了!外号——超级空中堡垒

按例附上技术参数:

大家可以分别对别一下三款飞机的技术参数,就能更加明白电影中的一些台词了。比如B29的翼展是B26的2倍是F4U的4倍,所以的确是庞然大物。载弹量方面的差异也是巨大的。

而小飞机的速度则是三款中最快的,轰炸机的实用升限则更高,显然超出了高射炮的射程,于是才有了关班长对张排长的吐槽。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这款高射炮!

②苏联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原本电影是定档在10月25日的,后来提档到了10月23日,发布了一张非常劲爆的提档海报:

这张海报中吴京饰演的关班长操弄的正是苏联M1939式37毫米高炮!是当年的苏联支援朝鲜战场的明星武器,我军再也不用像抗日战争时期只能依赖小米加步枪这样的简易装备了,而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防空火力!

这门高炮大概长这样:

注意到这门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上喷绘的10颗红五星了吗?其实这代表了该炮曾经击落了10架敌机!他们曾经的主人则是志愿军独立高炮第11营2连3班,两次荣立三等功,这门炮正是其荣誉的见证!

根据中国军网的介绍,该型炮采用短后坐、立楔式炮闩、液压制退机和弹簧复进机,炮口装有消焰器,弹匣供弹,配用向量自动瞄准具,一部分炮设有防盾。该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主要的轻型防空武器。除装备苏军外,还出口到东欧、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

注意上图的技术参数,有效射高只有3000米,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志愿军战士确实无能为力,没法把美军的飞机搂下来,只能凭借血肉之躯在短兵相接的时候硬钢!

在片中吴京和张译就是操作这台高射炮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险又伟大的防空任务,为最终赢下战斗立下汗马功劳!

在正式拍摄前,吴京和其他演员也反复训练过如何操炮:

看,上图训练用的高射炮是没有加装护盾的版本,需要多个炮手协同操作,还是有不少技巧和难度在里面的。

而片中最后张译那场高潮戏也是主要利用这门高射炮应对敌机,相信他的那句【来吧!】也赚足了很多观众的眼泪。根据片方公布的花絮我们看到张译在表演这个片段的过程中因为过于投入表演,竟然导致了缺氧而产生了眩晕!

不得不佩服张译的敬业精神,说句题外话,张译这两年的作品非常多,也是时候拿个影帝了!!!

③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电影中提及的这个火箭炮是苏联第一种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不同于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

毕竟在战场上机动性直接决定了生存能力。

而之所以叫喀秋莎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炮车上有一个字母K,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意思,但是前线官兵并不知道具体含义,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联红军里传播开来。

喀秋莎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公里,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公里。

所谓口径及正义,射程及真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后方火力压制,电影中当喀秋莎火箭炮划天而过的时候,可以直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的欣慰,因为确实太不容易了。

④苏联PPSh41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

说完了重型武器,再说几款轻武器,首先下面这把冲锋枪非常好识别,因为它的弹匣很特别,是一种圆形弹匣。

你看李九霄这张官方剧照,他手里的这把枪就是波波沙冲锋枪,弹匣有两种,多的可以装71发。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目的是为取代结构复杂的PPD系列冲锋枪。

该枪经过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队试验后,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1942年年中开始大批量生产。到20世纪40年代末,该系列枪已生产了约600万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勋章上的志愿军战士形象中手持的正是当年的波波沙冲锋枪!

⑤苏联莫辛-纳甘步枪

同样先以电影中的海报作为示例:

注意邓超这张官方剧照,他手中的这把步枪就是赫赫有名的莫辛-纳甘步枪!是志愿军步兵主要的单兵武器之一。

该枪也有各种不同的变种和改进型。

而这把枪也曾经帮助同样是志愿军战士的【张桃芳】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

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狙击之王还是我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张艺谋最新制作的电影《最冷的枪》或许也就是以张桃芳为原型拍摄,主演似乎还是张译。

这款步枪志愿军一开始还取了个绰号——脚蹬枪,因为起初制造的莫辛纳甘拉机柄行程太长,力臂较短,同时枪栓又很涩,一碰到下雪天或者气温骤降,就会造成拉栓困难,扣动扳机十分吃力,恨不得用脚蹬的力道来帮忙!

OK,武器方面的介绍大抵如此。

可以说苏联大量武器的援助确实给志愿军在战场上的火力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也离不开志愿军战士自身顽强的斗志,因为脱离使用者,再好的武器也只是一堆废铁!

四、片中背景金城战役介绍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因此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或许也是编剧选择将其作为电影主要故事背景的原因吧。下面就以QA形式相对完整地来介绍一下这场战役。

以下内容主要参考资料为《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第58章和第59章的内容:

Q:金城战役发生时间段是什么?

A: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属于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

Q:金城战役统一攻击事件是什么时候?

A:1953年7月13日21时。

Q:金城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谁?

A:中国志愿军+朝鲜人民军VS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PS:但是重点打击对象是以李承晚为首的南朝鲜伪军!

附该场战役志愿军的战斗序列表:

主要作战部队是第20兵团和第9兵团,分西中东三个集团。

Q:金城战役的交战双方兵力火力对比怎么样?

A:经过志愿军六月下旬的调动部署,金城正面志愿军共有6个军,82毫米迫击炮以上火炮1483门,兵力对比志愿军以3∶1占优势,火炮对比志愿军以1.7∶1占优势。

PS:志愿军竟然在兵力和火力同时占优势!这是比较罕见的情况。经常有人污蔑志愿军以所谓的【人海战术】获得战役的胜利,这是对志愿军指战员高超的指挥艺术(比如三三制)和战士顽强的作战精神(比如杨根思)的极大忽略,是非常不妥当的认识。

Q:金城战役的爆发原因是什么?

A:南朝鲜领导人李承晚为了反对停战而公然破坏已达成的战俘遣返协议。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建议在军事上给敌人惨重的打击来促进最终停战协议的实现。

Q:金城战役的主要战略部署是什么?

A:以北汉江西岸地区为重点,继续给伪八师残部及伪六师、三师及首都师主力以歼灭性打击,攻取轿岩山及金城川以北地区,并准备打敌一至二个二线师的反扑,同时于伪首都师正面攻占若干点,坚决固守打敌反扑,力争拉平金城正面的战线。

Q:金城战役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A:志愿军取得最终胜利,连同正面其他各军的作战,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飞机1架,各种炮423门,各种枪7400余支,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为2.3∶1,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Q:金城战役志愿军创造了哪些纪录?

A:两次创造了炮弹发射纪录,一次是月最高纪录,另一次是10天最高纪录,即在7月11-20日共发射了197550发炮弹。整个金城战役消耗炮弹1.9万吨,相当于志愿军在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消耗弹药总和的2.2倍。火炮和炮火的密度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水平!金城战役也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

Q:金城战役有哪些重要意义?

A:在军事上取得大规模阵地攻击作战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因为之前的五次战役主要都是运动战。同时在政治沉重地打击了李承晚等反停战分子,促进了停战的实现。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服从政治,作战与谈判紧密配合,以打促谈的典型杰作。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选择这场战役作为故事主要背景吧。

以上即为我整理的关于电影《金刚川》涉及到的人物、地点、武器、战役等各个层面可能涉及原型的历史背景梳理。

囿于本人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必然存在一些错误或者疏漏,欢迎各位以友善的态度留言交流并指正。

最后,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是非常值得用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来进行纪念的。只是在影迷圈中可能形成了一种【喜于描写卑劣,耻于描写光辉】的价值判断惯性,导致每每有重点描写军人舍生取义的电影或者镜头时,总有人爱唱反调,指责过于虚假,应该反思云云。

对于这样的论调,我想用北大中文系教授知名电影评论家戴锦华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今天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出了问题,我就非常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趋利避害”是人性,那么“舍生取义”也是人性吧!因为在我看来趋利避害是动物性,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知道趋利避害。那么人的所谓人性,是因为人经常不理性,经常不理智,人会怀抱着一些超过了利益结构的诉求,有时候这些诉求能够主导了他们的生命!其实这才是构成特异性时刻的那样的元素。当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们对于人性的发掘就只能是鸡零狗碎,就只能是趋利避害,就只能是贪生怕死。而不是舍生取义或者是被乌托邦冲动所驱使的那样的一个瞬间! ——戴锦华

她还这样说道:

我们肯定有很多很多耻辱的段落,但是也有很多很多可歌可泣的时刻,我觉得好像今天我们就很难再去体认一种超越性的价值,我仍然认为艺术作品所可能提供给人们的是超越我们的自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刻吧! ——戴锦华

希望《金刚川》可以帮助我们一起体认这种超越性的价值!注意电影的英文片名就是

牺牲:The Sacrifice

最后的最后附上本人手抄的《英雄赞歌》歌词节选以示我对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欢

  • HD中字

    不列颠之战

  • HD中字

    谍战马德拉斯

  • 已完结

    河流如血

  • HD

    万湖会议

  • 1080P蓝光

    归路迢迢

  • 正片

    凯恩舰哗变

  • 正片

    浴血突围194..

Copyright © 2022-2023 飘雪影院 www.tvbmm.com